新利体育11月25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中国园林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园林文化论坛暨园林博物馆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成功举办。
会议以“园林文化 美好生活”为主题,围绕园林历史文化、园林审美特质、园林人居文化、园林文化交流等内容,以及现代美好人居环境的营造等内容进行分享与探讨。旨在推动中国园林文化研究和传承应用,促进园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讨园林文化有效传播和服务公众美好生活的新路径、新方法,为风景园林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风景园林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杨秀娟先后致辞,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背景与初衷。
大会报告分上、下午两场,共计11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园林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报告人从国家区域、省域、市域、县域、乡域、村庄、家庭等诸多领域,探讨了文化整合生态要素之法。通过提供生态新利体育、景观和旅游休闲复合产品的路径,让策划投资建设主体、被整合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与各层级使用人群的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经济投入与效益产出形成良性互动,形成“生态”与“文明”的有机循环,促进所在区域的人与自然的协调、保护与发展。
报告人通过历史缘起、经典艺术作品和展览三个角度引入“环境意识”的概念,进而从个体、社会、自然三个环境层面进行阐述,最终提出环境意识在人类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启发大众思考。
报告人从独特的艺术个性、独特的气质风韵两个方面,重新审视中国园林的文化精神。她提出在新园林创作中,应以中华文化为主色调,吸收异质文化因子,结合时代发展予以创新。
报告人以明清景山为研究对象新利体育,从文献、空间和文化三方面展开分析,先后阐述了景山的历史格局演变,玄武文化理论溯源,景山的玄武形态、方位和景观衍生研究成果,对景山的文化意象进行解读。
报告人从景园文化的历史维度、社会发展与文化赓续、传承创新与机制辨证三个方面对景园文化进行阐述。总结了景园文化四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人居环境、审美观念四个方面解读与景园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要将文化传承作为设计的根本,创新是推动景园文化发展的动能。不断变化的时代诉求与技术进步,从目标导向与问题驱动两个方面影响着景园文化的走向。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相辅相成。
报告人从八个方面阐述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形象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总结了异国风格、怪诞风格和模仿风格三个阶段,梳理出彼时欧洲对中国园林的评价的阶段性转变,分享了这段历史留下的英中式园林新利体育、中国风、洛可可园林等学术现象。
报告人在总结拙政园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公众认知需求转型升级的现实情况,通过“拙政问雅”项目的策划与实施,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园林文化。
报告人在开展三山五园“时间-空间-文化-人”四个层面的系列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风景园林视角下,对畅春园、圆明园等消逝名园的复原研究经验,以及团队通过展览、书籍、媒体广泛开展公众科普的成效与思考。
报告人以营造于17世纪的止园为例,探讨明代文人如何通过借用典故实现“园林景观的诗化”——使游者在欣赏景致的同时,仿佛在与古人相伴交游,并融合了园主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报告还探讨了古人如何以明晰的主线串联起各景,并融铸为完整的园林整体。
报告人对园林和博物馆的简史、特征及二者的联系和异同点进行了介绍。以典型案例阐述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古代园林转型为博物馆的历程。梳理了对古典园林空间进行复原、改建、扩建、新建等各种利用方式,分析园林与博物馆融合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新利体育。
报告人首先回顾了孟兆祯院士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影响。通过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体案例,分析了孟兆祯院士在传承《园冶》造园要义的基础上,是如何将理论思想应用于实践的。通过深入研究,总结了孟兆祯院士在中国园林博物馆规划建设中体现出的学术思想,以及规划布局和理论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
李雄副理事长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的交流成果,认为中国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应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探讨传统园林的当代价值。需要风景园林行业加强内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园林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原标题:《研讨 第二届中国园林文化论坛暨园林博物馆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新利体育,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