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体育23日上午,在东关街花局里61号广陵艺术馆,“扬州园林文化图片展”正式展出。你知道扬州最早的园林建于何时?你知道扬州众多消失的园林曾是啥样?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弘扬扬州园林历史文化,展示当代扬州园林城市建设成果,市文联、市住建局主办,广陵区文联协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承办了这次“扬州园林文化图片展”。展览由“古代园林”“当代园林”“满城园林风”等几部分组成,展厅内展出了近百幅彩色图片。在展厅外花局里古戏台大电子屏上,还循环播放着央视拍摄的“扬州庭院深深”专题片,扬州庭艺会和扬州影视协会联合拍摄的“扬州古巷民居小庭园”专题片。展厅内小电子屏上,也在播放央视国际英语频道播出的“扬州庭院深深”专题片英文版节目,全部英文字幕,英语解说……从而让参观的市民和游客全方位了解扬州的园林文化,欣赏扬州的“园林之美”。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扬州园林于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扬州最早的园林建于何时?“扬州最早的园林是西汉时广陵宫室林苑,是扬州园林营建之始。《芜城赋》中描述:扬州有绘有文采门窗的歌堂,绣有黑白纹饰的舞阁,林苑中有碧树芳草宠物,水池中有观鱼,水池边有点缀的山石……”现场专家如此介绍。
为让参观人员更好地了解扬州园林文化和历史,现场还用历史图片资料的方式,展现了扬州古代园林的风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扬州的“官府园林”,建于南北朝时,南齐刺史徐湛之在扬州任刺史后,在扬州城北蜀冈“宫城东北角池侧”,利用陂泽地形,建有融合亭台、山冈、水泉、花木的山水园林。
“长江三亭,城北十宫”建于隋朝。西苑上林苑,幽房曲室是迷楼。隋朝时期扬州作为陪都,达到了扬州史上宫苑园林建设的顶点。“长江三亭”分别是澄月亭、悬镜亭、春江亭;“城北十宫”有归雁宫、回流宫、大雷宫、枫林宫等。
以文昌中路石塔、木兰院为代表的唐代扬州园林,多为藩王林苑、官筑园林、寺庙园林。特别的是官筑公众游乐园林,和有记录的20多个私家庭院的出现,是当时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一种表现。
元朝扬州园林官筑较少,私家园林既少又小。“居竹轩”便是代表之一。其建于元朝,园主成廷珪,宜居人种竹新利体育,居定竹依人。元朝时期扬州人植竹美化庭院,城东北王伯纯别墅绿竹较多新利体育。由于社会不稳定,植竹在文化上是“医恶俗”“报平安”。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于园”,园主于通海家族。此前扬州造园多为借山,此园叠石造山,为扬州园林增加了新的元素,增加景深层次,联络建筑、池泉、花木,更富于自然山林意趣。
荷花池公园内的“影园”,建于崇祯七年,占地10亩,园主郑元勋。因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故为影园。构景因地制宜,从心不从法,一花一石一竹皆适宜。影园成了造园的典范。
建于清顺治年间的“休园”,园主郑侠如,为清代扬州城中建设的第一座名园。结构萧爽,林木幽深,三峰高峻,四时宜人。后毁于咸丰兵火。
扬州市区的园林景点大家耳熟能详,在郊区,近年来也建设了不少私家园林,你看过吗?
近年来,除了扬州城区诞生了不少私家花园。在泰安、杭集、甘泉、江都等扬州近郊,私家花园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燕燕居:位于泰安镇金桥东路,占地360平方米。因女主人笔名青燕,且喜欢燕子,遂以宋代词人史达祖代表作《双双燕》而得名。
玲芳园:位于泰安镇凤凰岛路凤凰别墅,占地约200平方米,建成于2012年。夫妇俩因酷爱古典园林,多年前在泰安镇择地造园,潜心打造理想中的诗意栖居之地。
陈园:位于甘泉长塘村,2013建成,占地90亩,集亭、台新利体育、楼新利体育、榭、船坊、廊桥、牌坊、照壁及多种古树、古玩集合的综合性园林。
涵碧园:位于杭集镇,广逾十亩。其中有精美照壁,百种植物,多处景点雅致,长廊相连。
梦园:位于江都区人民路,面积400平方米,该园将原集体宿舍精心改造,山水构思巧妙,景观寓意丰富。
李园:位于高邮城区,面积500多平方米新利体育。庭院内墙陈设李姓的姓氏文化浮雕和碑刻,图文并茂,图景相连。
榴园:位于高邮城区,面积450多平方米。是高邮的网红打卡地,百姓的闲乐园。
慢庄:位于高邮天骄园,面积400多平方米。依湾而建,独具匠心,翠竹掩映,院内草亭古雅,是慢生活的优雅之隅。
庆有居:位于高邮卸甲镇八桥社区,面积300多平方米。院内山水天成,竹影婆娑。
梅园:位于高邮市民生路50号,占地450平方米,花园150平方米。室内书画满目,几案墨香扑面。室外景色宜人,四季如沐山林。
位于仪征新集镇豪第坊的“善和轩”,占地330平方米,园子建成于2014年。
“扬州院子”占地近600亩,是扬州乃至江苏,亦或全国规模空前的中式园林别墅区,再现二十四景、二十四桥、二十四孝、二十四品。
空中墅院:这是一座空中庭院,一切造景以天空、远方景色为画布,也为这座庭院增添了一份豁达通透之感。
趣园:是一座扬州院子中的雅院,墙面有砖雕动物,院内有梅兰竹菊植物。相映成趣,共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