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体育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黄河流域面积达15.31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264.3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流量的49.4%,向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优质源头活水。守护黄河源头生态保护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使命。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的嘱托,举全省之力呵护母亲河的健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玛多县就是诗中的天上。”说起自己工作的地方,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甘学斌很自豪。
甘学斌是一名“老玛多”,在玛多工作30余年,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玛多,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有人说,坚守在这里,便是一种奉献。30余年,甘学斌一直坚守在玛多,黄河源有多少个湖泊?有多少种野生动物,他如数家珍。
2019年初,玛多遭遇重度雪灾,为了不让野生动物挨饿,甘学斌带领园区全体干部职工,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克服草料拉运不便、投放区域大的实际困难,用肩扛、背上背、双手抬,与干部职工连续奋战40多天,将300多吨草料及时投放到野生动物活动区域,保住不少野生动物的生命。
在甘学斌的印象里,黄河源园区的工作除了修复草原生态,每天还要巡护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清理园区内的垃圾。通过全面实施沙化治理,退牧还草等综合措施,如今,黄河源园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年黄河断流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各种野生动物又回到这片美丽的草原。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的回报。大家欣喜地发现,通过近几年的保护,黄河源头的草更绿了,水更清了。随着植被增加,黄河里的泥沙也少了。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实施,黄河源头千湖奇观再现,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曾经的放牧小伙尖措,如今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为响应国家政策,新利体育尖措跟随父母到玛多县城生活。几年过去了,尖措又回到草原,担任生态管护员一职。
现在,尖措和村里的牧民们一起守护黄河源头。尖措说,巡护草原以来,他目睹了家乡草原生态的恢复,脚下的牧草和以前一样高了。
和尖措的感受一样,在玛多生活多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站副站长韩常鹏也感到玛多生态的变好。
“扎陵湖扩容了,尤其是夏天,路面经常被湖水淹没。”韩常鹏说,这两年扎陵湖面积增大,湖边的植被长高了,变绿了,小时候看到的景象重现在眼前。
黄河源园区水流量增大,与近两年的降雨天气确有关系。在韩常鹏看来,根本上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在于黄河源头的牧民生态保护观念的变化。
韩常鹏说,如今黄河源头的牧民都是生态保护者,他们主动减少牲畜,主动保护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相比以前,沙化土地上长出绿草,黑土滩披上了绿衣。
站在高处,俯瞰脚下的草地,金光闪闪的湖泊如星辰散落大地。韩常鹏说,如今黄河源头大小湖泊数量已经超过5000个,生态环境变好后,斑头雁等水鸟种群数量增加,这是黄河源头生态向好的又一表现。
湿地面积增加,水质优良,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大批水鸟选择在我省境内的黄河湿地越冬。新利体育
“水面上好多水鸟,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过来。”家住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村民马木沙欣喜地发现,近年来,到家门口黄河库区越冬的水鸟越来越多。
马木沙说,这些水鸟当中有大天鹅、绿头鸭、赤嘴潜鸭、白骨顶等,多达七八种。在众多水鸟中,大天鹅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成双成对,或仰头鸣叫、新利体育或低头戏水,别有一番生趣。
“大天鹅喜欢生活在开阔的水域中,性喜集群,特别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动,有时多至数百只的大群栖息在一起。”摄影爱好者张永忠说,多年在黄河沿岸摄影的他发现,大天鹅对栖息地的要求很高,不光要有水和食物,还对水质和水中水生植物要求很高。如今,大规模的水鸟到我省黄河沿岸安家,正是因为当地黄河生态得到改善,更有利于水鸟的生存。
摄影爱好者龙先生更是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黄河湿地拍摄到白鹭。龙先生说,去年前往民和中川拍黄河美景时,偶然看到一身白色羽毛的水鸟。后来,他通过网上的资料反复对比、新利体育咨询相关人员,确认他拍到的水鸟是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白鹭。
百鸟翔集,有凤来仪,说明黄河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林业专家认为,我省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环境变好,是鸟类聚集的主要原因。
鸟类专家表示,鸟类的栖息地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保证觅食,有植被、土壤、气候条件,还要有安静、安全、隐蔽的筑巢环境。不难看出,野鸭、大天鹅、白鹭等选择在禹王峡过冬生活,说明当地的黄河水质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高原黄河风光美!如何将黄河母亲赋予的美,转变成致富的金钥匙?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给出了答案。
德吉村,依黄河岸边而建的易地搬迁新村。看中公伯峡库区建成后境内形成近6平方公里的水面资源,黄南州尖扎县政府将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村民搬下来集中安置,利用黄河独有的资源优势,将村民脱贫的希望寄予黄河身上,把美景变成“钱”景。
每逢节假日,游客慕名来到德吉村。“今年暑假期间,德吉村入村的路上小车排成长龙,栈道上观光的游客异常拥挤。”村民才让吉说,游客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多了。他摆了小摊卖零食,一天的纯收入有两三百元。
德吉村,不是单纯意义上以宜居为主的搬迁新村。新利体育依靠黄河丰富的资源优势,村里相继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划船等游玩项目,打造了花海、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修建了露天广场、休闲栈道、小吃广场、农家乐等,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新村火遍朋友圈。
德吉村将致富的希望寄予黄河身上,沿途的游玩设施和景点以黄河水为主。村民多杰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们会保护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做好德吉村的水文章。
位于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的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省的最后一道峡口。仲秋时节,这里的黄河在两岸漫山遍野的野花的衬托下,颇有南国风情。
9月16日,禹王峡黄河平静的水面上,一艘游轮飞速驶进峡口,船上的几名游客兴奋地拍照留念。一名游客说,民和三川的黄河禹王峡天很蓝、水很清,两岸美不胜收,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依托黄河水上娱乐项目,以及禹王峡景区,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游客接待人数连年递增。相信,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迎客,这里的游客量将大幅增长。”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知名度不大的地方能吸引两万余名游客,得益于黄河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黄河主河段的生态环境,民和县对河道及周边地区的养殖业予以规范和控制,绿水蓝天,也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绿色、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