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分类
新利体育国内10个精彩滨水公园景观精选案例

  新利体育场地现状原有大堤紧贴滨水岸线,生硬呆板、类型单一;城市界面缺乏休憩停留空间,缺少与滨水空间联系。如何打造结合大堤的多样化亲水空间与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场地趣味性,是我们此次设计的要点。

  遂宁南滨江公园项目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景观带全长约9公里,沿涪江分为三部分。公园的打造是基于其中城市活力段的规划进行设计的。易兰的方案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高参与性的滨江绿带公园。

  城市活力段对应周边的大段居住生活用地,针对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做出了对景空间。在城市道路与滨江堤路之间,增设多个连接通道,使城市居民可以便捷地到达水边游赏。方案保留了这一区段原有的防洪堤岸和堤顶路,以减少工程量和施工造价。并在改造中重点提升堤岸的生态景观及市民休闲功能,对笔直乏味的堤顶路进行人性化、精致化和趣味化改造,丰富游人的景观体验。在条件允许的地段将堤坝改造成为亲水台阶、增设景观平台,为游人提供多样的公共活力空间及滨水体验。

  该段湿地现状有1100米栈道,且因防洪需求不能放置过多构筑物。方案重新梳理现状,在保留原有湿地浮岛结构、原有650米栈道基础的前提下,增加栈道平台、眺望亭综合整治激活场地。

  利用了原有的低洼坑塘,调蓄水位,保留原生湿地结构,以最少的人为干预,实现低成本的修复模式。疏通坑塘水系,增强河流景观的蓄洪调水功能。形成水生植物茂密,鱼鸟尽欢的湿地公园。休闲设施根据不同水位的涨落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利用架空栈道及廊架休闲设施,为人们提供丰富有趣的自然体验,成为人们放飞自我、接触自然的好去处。方案保留和利用坑塘中原有廊道及拆迁构筑物的基础,修建湿地游憩栈道和观景廊架,为市民提供怡人的亲水休闲体验。此外,方案十分关注栈道系统与周边地块的联系,将周边商务区与居民区的步行道延伸到湿地栈道系统中,形成该片区的环状慢行网络,并与公交站点以及水上交通节点轮渡口接驳。

  华侨城深圳欢乐港湾滨海文化公园位于城市与前海湾的交界地带,南侧面向前海湾的山海风光,北侧背靠快速发展的城市区域中心,都市生活和自然生态在这儿交汇。串联着宝安区政府,图书馆,青少年宫的城市中央主轴在这里以“湾区之声”深圳滨海演艺中心作为高潮收尾,将城市的活力与人气带入整个滨海空间。演艺中心两侧各有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公园包裹着建筑,创造出一个连续的绿色地毯。

  以前海城市主轴为中心,整个公园被分割为三个区域:文化区,游乐区,以及体验区。文化区位于公园的中心,以“湾区之声”深圳滨海演艺中心为中心,中央庆典水广场和海湾广场为各种聚会和庆祝活动创造了场地。游乐区位于西侧,有各种娱乐活动:人们可以在海滩上休息,在儿童乐园里玩耍,在滑板公园里比赛,在滨水休闲区俯瞰,在魔法森林里遨游......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乐在其中的地方。东部的体验区则是公园里最活跃和最有活力的区域,各种层次的空间在这个区域叠加,人们能够在山丘、森林、水域、梯田、海岸线、休息亭、以及标志性的摩天轮之间探索,在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感官刺激之间切换。

  都市生活和自然生态在宝安公园交汇, 人们对城市滨海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公园依海而建,与海共生,海洋也因此成为了整个公园的设计灵感。潮涨潮落的韵律启发了公园流动的线条语言,这样的线条语言被广泛运用在公园的地形、步道、水体以及构筑物中,激发了场地的流动感,将城市与海洋的语言融合在了这样一个相互联系的空间中。

  多层次的景观与建筑相融合,使公园与城市功能与街道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多层空间转化为多种功能,形成更宜人、更高效的城市环境。在山水之间,餐厅、画廊以及各种购物场所掩映其中,停车场、地铁站等功能空间藏匿在下。人们可以沿着坡道来到空中走廊步入商业街,也可以在屋顶花园上远眺大海。建筑和景观起伏交织,城市的活力也在公园与建筑之间流动与蔓延。

  SWA希望通过这样的海洋山水在宝安公园里重新定义深圳这座山海城市中人与水的关系,水不光是可观可望的,更是可游可乐的。一方面,SWA充分利用前海湾的”海湾之水”,打造开阔的滨水以及丰富的观景空间,让人们在公园不同区域,不同角度享受到其带来的独特而又壮美的海湾景致;另一方面,SWA在场地内部打造了“互动之水”,引入一条“水飘带”最大化增加了亲水界面,同时结合功能塑造亲水界面的不同性格,使公园内的水具有强互动性,可亲近性,以及多元主题性。

  除了引入水飘带之外,设计师为了进一步丰富宝安公园中的水体验进行了多元的尝试。在中央庆典水广场,SWA设置了一个环形的互动喷泉,喷泉的高度与灯光都在不断地变换,产生丰富的流动旋转效果,全时段最大化了人们的感官体验,既体现了公园的海洋灵感,也与远处旋转的摩天轮相辉映。此外,设计师还结合休息区设置了互动性极强的水3景,这些地方是孩子们活动的天堂。

  以摩天轮为起点,设计师还在公园内设置了其他九个特色构筑物,新利体育这些标志性构筑物一起,进一步强化了公园滨海岸线的吸引力。它们以海洋中的珊瑚,贝壳与飞鱼为灵感来源,设计师通过对这些海洋生物的研究,艺术化地抽象提炼其姿态,并设置在公园的重要场所中,与功能相结合,为人们提供遮荫休憩的绝佳场所。作为公园的又一亮点,设计师与结构单位紧密配合,确保这些构筑物的优雅形态能够完美呈现。这些姿态各异的构筑物不仅是深圳开放多元文化的最佳象征,也是对深圳城市海洋文化的一种回溯。

  除此之外,一座形态优雅的景观连桥也被引入了公园中,它不仅仅连接了建筑和公园,更提供了一个绝佳地观赏整个公园及海湾风光的场所。人们从建筑中缓缓走入公园,设计师精心营建的海洋山水,城市的新地标“湾区之光”摩天轮,象征海洋的构筑物,海岸线,演艺中心广场尽收眼底,所有的空间通过这座桥串联,公园的多维度魅力在这座桥上得以被全方位展现。

  孟兆祯院士作序,十年滨水环境实践经验,中国古代海绵城市智慧与当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相互映照。本书系统讲解了城市与城市中的水系,滨水的处理以及如何利用城市水系达到海绵城市的设想,是一本古今对照记述城市水系和相关公共工程的规划设计论著,不仅揭示了古今城市水系治理和水环境改善工作之间的共同特征,还借古人智慧总结当今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问题,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景观周书店在售,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订购!

  由译地事务所设计的蚝乡湖公园占地13公顷,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连接了排涝河、新桥河、万丰河、潭头河等四条城市河流。作为重要的雨洪调蓄池,一直为当地的防汛与截污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日益恶化的水质,和周边工业厂房对环湖场地的占用,已逐渐被周边居民所遗忘。

  一个850米的步行环道将四片河岸空间重新连接,并在不同的区域与场地碰撞出蚝心虹桥、水闸观景台、花廊驿站等景观锚点。

  花廊驿站的设计与LAAB合作,采用参数化的菱形屋面与幕墙。驿站两侧布置咖啡厅和洗手间,中间的开放空间与公园连为一体,是市民喜爱的休闲之地。

  蚝心虹桥的设计与SBP合作,采用了总长238米弧形钢箱梁结构,最大跨径为77米。为了最低化的影响河道与环境,一座跨河的虹桥应运而生,成为眺望公园和周边城市的最佳观景点。

  除了人工湿地、滞留草坪等低影响的环境设施,一个更具弹性的水岸也能加吸引市民体验和认知自然,了解对水环境的保护。经过缜密的行洪评价与分析,原有600米长的驳岸垂直挡墙被改造为生态石笼墙梯级湿地,在净化水体的同时,营造生态群落生境,并提供多维度的亲水可能,包括架高的芦苇水岸栈道、可被淹没于洪水之下的滨水步道等。

  团队提出保留原有的沙井发电厂建筑并改造为文创展馆,重申了城市遗产的文化属性,并围绕其周边设计了各类活动空间,包括面向学生和家庭亲子的蚝壳水迷宫和教育湿地、和面向文化团队和露天展演需求的大草坪。当地传统的蚝壳筑墙工艺也被用于项目当中,以建造的景墙向市民展示这项富于文化含义的高超工艺。

  桥梁及建筑设计(施工图设计):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方:中国十七冶集团、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时代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位于长江与黄浦江交汇之处,是上海重要的长江滨江岸线,水域开阔,改造前滨水岸线以混凝土防洪堤和防汛通道构成。滨江腹地以居住社区和公园绿地为主,岸线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设计结合江河、邮轮与宝山文化,以“宝山之舷”为主题,新利体育营造趣味性的市民空间,并体现本项目的在地独特性。同时,按照滨江贯通的总体规划,本项目区域示范先行,确保“三道”连续贯通。结合本项目的特殊性,提出自然韧性、趣味体验、社区融合三个策略。

  依据宝山滨江贯通总体方案,漫步道和慢跑道设置在二级平台上,优化和提升原有平台的高差和铺装,骑行道结合公园腹地和城市界面既有条件进行布置。同时,在平台上设置更为亲水、休闲的花园游径。“三道”加“一径”的多层级路径贯通整个滨江区域,满足多样化游憩和运动的需求。

  此区域的防汛大堤是长江一线大堤,防汛等级要求高,禁止破坏性的改造。设计保留原有基础,将堤内堤外进行生态化处理,营造舒适的滨江开放空间。

  设计大胆地将消极的“防浪堤”转变为可游玩可体验的“玩浪堤”,将原本灰色的防汛基础工程转变为欣赏长江风光的第一现场。凭借一二级平台的特点和高差,营造二级平台的“城市吧台”和一级平台的“波浪花园”两个景观。

  一级平台以波浪花园为主题,形成水陆过渡带,形成花园式漫步空间。整体走线采用波浪式布局,避免了原有直线型空间的单调感。在功能上融入趣味、互动的内容,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本次岸线改造工程,给市民望江观景提供l了充分的便利和可达性。岸线改造之后,很快成为周边社区最有吸引力的场地之一。江堤平台可以欣赏长江风光,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场所。二级平台主要以慢跑和远眺为主,结合滨江公园腹地产生更多的活动。

  二级平台以城市吧台为主题,保留了防浪墙。结合宽厚的墙体特征,融入多种城市生活场景,实现远望江景近眺花园的滨江空间体验。同时按照服务半径,结合已有的服务设施,在滨江沿线规划布置服务驿站,满足市民和游客的运动、休闲等功能需求。

  本次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打破原有纯硬质的一级平台风貌,营造一个吸引人的生态型游憩平台。场地的基础条件限制较多:一是改造不得破坏原有平台基础;二是对植物抗风性有要求;三是一级平台汛期会被淹没,对植物耐水性有要求。因此,江边的环境特点迫使设计必须考虑改造后整个自然环境的韧性。

  针对项目地点浪大风急的特点,设计采用预制混凝土模块作为一级平台的铺装,以大规格模块实现配重,满足极端天气下消浪防洪的稳定性,同时也作为固土体系的一部分,实现大面积水陆两生植物的种植,提升了绿色野趣的生态风貌。

  大面积种植提升了亲水平台的绿量,与滨江公园融为一体。设计师尽量选择了有一定高度,且耐旱耐水的地被,满足绿地要求的同时。营造随风摇曳的滨江植物风貌。

  方案设计:大观景观(上海大观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泽柏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分水公园”位于麓湖生态城内核心区域,是继“穿水公园”后,Lab D+H Shanghai在城市居住空间与滨水空间组织关系中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为了唤醒城市灰色峡谷地带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从成都地脉和文脉出发,以四川水文特征为导向,将“水到成都”的故事通过自然模拟的设计手法从堰渠、峡谷、叠池与洲屿逐步演绎形成四个专属于成都的水互动公园,共同构成“水到成都”四部曲(分水,穿水,新利体育叠水,环水)。分水公园与麓湖主水体相连,紧邻的麓湖中路向东便可直通天府大道,它虽比穿水公园稍晚完工,却是整个水线公园的序曲和开章。分水公园的设计早在2016年底就开始启动,历经多稿修改和反复优化,以及疫情之下两年多的辛苦建设,如今终于得以呈现。

  都江堰通过引流、分流,解决了灌溉和洪涝等难题。分水公园在设计时也巧妙地处理了水景的观赏、娱乐、及生态属性,借鉴其鱼嘴口、飞沙堰以及宝瓶口等堤堰关卡设计,在总长约800米的水渠中,实现了水景的一水多用。水渠的设计使得水流深浅流速不一,并且整个水景互动系统都可分时分区可控。分水公园不仅提供了娱乐和视觉的享受空间,还能够在汛期辅助麓湖疏浚,发挥生态作用,造福麓湖的居民。

  分水公园位于麓湖生态城的心脏地带,虽然场地占地仅一万多平,但却是“水到成都”四部曲的初始段,也是社区水系的源头,依水而居、安逸乐活的滨水文化在这里延续传承。

  自上而下,由陆到水。场地并没有明确的游览动线,但交通与周围主路紧密连接,导视性强。立体且略带意外的空间格局,更是会激发参与者创意自发地游览探索。居民游客在不同区域的游乐,形成了看与被看的空间体验,为放松休憩,社交来往,节庆聚会,提供了无限可能。

  自然叙事一直是“水到成都”四部曲的主题。有别于去年开放的穿水公园,分水公园并没有强调大开大合的空间演变,而是将更多的笔墨落于水景肌理的描绘。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连续且复杂的水景体系,在高差之上做高差,将数十条不同质地的水渠串联缝合,以细微的地景肌理隐喻自然河床,使其在水流的自然作用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水景形态。从涓涓细水到湍急暗流,从静谧雾森到峡谷飞瀑,将水“玩”到极致。

  要实现科学、安全、有趣的亲水体验,还需要多个专业的配合与协作。整个分水公园在800米长的水渠中串联了12个主要水景节点,包含了几十种不同的水互动方式,暗藏了数百组不同规格类型的喷头和感应装置。要将如此复杂的水景系统与错综复杂的景观构造完美结合,并且实现多种活动状态下的集合管理和高效运行实属不易,在此要非常感谢我们的老朋友——水景顾问素水,在漫长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和我们并肩作战,来回推敲,帮助我们的水互动景观顺利落地。

  在这里,人的活动与水系的变幻息息相关,水成为了贯穿整个成都麓湖社区的灵魂。人文课堂、公共客厅、地景乐园在分水公园得以汇聚,构现出一段连接成都人文与自然的旅程!

  △ 人文课堂、公共客厅、地景乐园在此汇聚,构现出一段连接成都人文与自然的旅程 ©鲁冰

  半月岛原是东平河畔冲积沙洲,因形似半弯明月得名。半月岛生态公园作为佛山南海区桂城街道滨河景观带环河景观提升的一个节点,其中蕴含了所有亲水设计的特色,通过对于空间的改造,创造了不同体验空间,拉近了城市与水的距离,为生活在平州水道周边的社区提供了更好的户外生活环境——实现了与水的连接, 与历史的连接,与自然的连接以及与情景的连接。SWA 休斯敦团队主导的这次设计,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坚持把其他结构均以柔和的手段体现,并隐于自然之中,不喧宾夺主,将舞台还给自然。让人们在徜徉于半月岛的月半湾时重温诗句中“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惬意和“人间有味是清欢”那甜甜的幸福。

  整个公园的生态规划上,很大一部分是依据潮水水位变化为设计基础,体现了月亮对于地球的影响。根据岛在河流中位置对于水位的要求,在低处保留了以自然形式为主的空间,在高处则利用原生态材料打造多样的场景。

  以月亮与潮水的关系为设计主题,通过场地重塑、打造情景交融的构筑物、引入特色的灯光渲染,一起营造出了“岛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氛围。设计以“月”为题,但并不是只是直白地体现月亮的形态,而是通过观察月亮对潮位变化影响的这种互动形式,将其加以艺术化提升,把这一渐变过程以艺术手段视觉化,并溶于建筑形态之中。

  以上部的白色的发光板和下部的白色钢制结构,将建筑悬浮于以暖色植被铺盖的山坡之上,打造成为视觉的焦点。走入这个空中环廊后,又有另一番的体验和景致。空中走廊通过一道板墙将行走的空间划分二。外层的走廊是由1.1米的特色栏杆围合,每片栏杆里面的填充板根据大小及倾斜角度的不同,以体现出“月” 的周期变换。在这一层,访客们的视线通透,可以延环廊将公园的园景尽收眼下。

  在夜晚,空中走廊成为特色灯饰,走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影影绰绰的神秘之感,远眺则呈现出一个悬于空中的光圈,从外河水岸对面、附近堤坝路和车行路上清晰可见,增强公园的吸引力,是公园的点睛之笔。除了这处亮点之外,设计本着自然公园主题,不希望园路像其他堤外广场一样明灯密布,所以在设计上刻意拉开了灯距,使灯光在不影响使用的基础上,降低亮度,以增加公园的宁静之感。

  半月岛公园以生态公园为主,设计追求自然,减少人为干扰,其硬质铺装量及开发仅占全园的3%,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并有针对性地设计雨水水流方向。这样的做法一是对于湖岸边坡及湿地边坡的的稳固性有所保护,二是在夏天湖水及外河水水量蒸发量大的情况下,及时将雨水收集入内湖中,从而减小径流损失。

  景观设计深化及施工图: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通过系统全面的综合改造提升,打造交通便利、内外联系通畅、功能多元复合、空间节奏富有变化同时兼具文化内涵的高品质活力滨水岸线号建成并正式对市民开放。

  2017年7月21日,东莞全面部署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各项工作,力争通过3年时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近几年,东莞市高标准打造城市山水格局逐步形成,但是滨水建设,特别是主城区的“三江六岸”,人们近水难亲水、骑行、步行混合、缺乏本地特色、岸线缺乏宜人的活动空间。“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一期工程(龙湾段)作为东莞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东莞山水城市特色的核心空间,也是东莞滨水公共休闲空间的典型代表,改造意义尤为重大。

  项目位于东莞主城区万江街道,设计面积约21.74公顷,岸线公里。场地位于城区,周边高度建成,但缺乏有活力的开放空间。整体岸线建设品质较差、场地活动空间缺乏、特色不足。

  从场地本身出发,提炼核心问题,对标国际高品质滨水岸线设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滨水岸线建设,通过全局性、系统性的设计,再造滨水空间,重建人与水的联系。从整体岸线的角度对交通、功能、空间、植物、生态、灯光、设施进行系统规划,梳理场地周边的车行及慢行交通,合理规划停车场,骑行道、步行道、跑步道“三线”独立贯通,沿线增设滨水休闲台阶、观景塔、滨水平台、亲水栈道等丰富水岸空间体验。结合场地特征与周边用地情况设置主题节点,构建特色活动空间。通过系统全面的综合改造提升,打造交通便利、内外联系通畅、功能多元复合、空间节奏富有变化同时兼具文化内涵的高品质活力滨水岸线号建成并正式对市民开放。

  设计在总体上尊重已有空间格局,保留现有周边建筑,重点改造农贸市场和办事中心。取消路面停车,原路面停车区域变为纯步行空间,形成中心广场。办事中心前的场地和中心广场存在高差,利用高差设置地下车库,同时车库屋顶自然形成为良好的观景和休闲平台。中心广场和平台之间的2.5米高差以形式优美的大台阶消化,满足步行交通联系的同时提供交流休憩的场所。

  提取东江水的意蕴融入设计中,结合场地高差、设计标志性构筑物、设置游乐场、亲水栈道、活动草坪、展示湿地,与对岸龙湾岛形成呼应,丰富场地功能,唤醒场地原有生态记忆。

  场地周边为居民区,改造现有咖啡吧及烧烤店及周边环境,增设服务周边居民的儿童及健身活动场地,满足人们健身、娱乐、锻炼等多种需求。

  保留场地长势良好的大树及原有疏林草地,补种特色开花植物,增加场地的季相变化,吸引人们到场地上进行休息活动。对场地东侧的公厕、小卖部及龙舟屋进行提升改造,成为岸线的综合性服务驿站。

  整体规划岸线的滨水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线”,沿线增加休息点、观景平台、休闲坐凳、打造亲切舒适的滨水空间。

  周边道路与水岸之间存在一定高差,通过台阶的方式上下连接,旁边设置坐凳供人们、观景。

  设计东莞水道特大桥以及曲海大桥的连接桥,使滨江与周边及两岸的慢行联系更为密切。

  在文化及特色营造方面,岸线设计从形态到功能均以水韵、亲水、观水为主,体现水的文化主题。同时融入莞草文化、农耕文化、龙舟文化,沿线保留或增加文化场地及文化活动空间,传承本地文化。

  客户: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业主单位)/东莞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代建单位)

  营造“城园融合”的生态宜居新家园。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园建设的新理念,国内外获奖作品深入解读。知名设计公司联合编著,展示园林小品及重要节点细部设计,图纸与实景对比。景观周书店在售,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订购!

  本项目所改造的东岸滨水空间是三湾景区的主入口,也是运河面向城市的重要界面;其改造面积3.71公顷,岸线米。

  改造以“还河于民”为宗旨,以“藏画运河、文隐三湾”为理念展开设计,旨在打造三湾滨水空间改造的样板区。

  设计以“开放——植入——串联——点睛”为策略,重点开放全线滨水界面,植入“运河客厅”和“运河舞台”两处主题空间,并以绿道和滨水步道串联片区内外部交通,点缀多个与运河共融的特色节点。

  运河客厅:东入口原场地空间与交通秩序混乱,改造中移植了轴线上原有的遮挡视线的部分乔木,将原有中央草地完全打开,保证运河视线和广场轴线互通,并简化了游线。

  运河舞台:利用波影长廊、草阶看台和运河背景围合成一个面向运河的主题空间。

  设计妥善留存并利用了现状马尾松林、水杉林和岸边垂柳,实现现状环境的价值最大化。

  改造前的岸线僵直,没有实现水岸应有的生态效益。设计通过岸线进退和缓坡湿生植物带处理,恢复河岸的亲水与生态多样。在保持75%的绿地率基础上,使用透水沥青、嵌草汀步和架空栈道等透水铺装,进一步减少地表径流。

  利用场地的软硬交界面、高差界面和形象立面,进行趣味细部表达,强化岸河互动的空间感知。

  设计团队  江哲炜、许立南、张蕾、顾曼媛、钱景、曹赟、刘莉、季玉琪、叶素娟、张莉、朱珏、胡阳阳、陈灵斐、黄成鹏、张俊杰

  四川南部水城禹迹岛公园藉由森域景观设计手法,借助城市山水、文化资源的联动,构建了一处文城一体、产城一体、景城一体的生态人居环境。建成后的公园既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又为提升南部县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作为新老两城的视觉纽带,片区内河水系的打造,充分将水体资源与场地内部结合,实现了曲水连城,蓝绿交织,有机相生的城市发展目标。通过对大地景观的地形梳理及植物的片植,强化自然语境,力求形成一个隔世恍惚的南部画卷盛景。

  针对现今滨水风光带多只注重湿地营造,从内陆到江边的植被过渡缺失,导致出现强烈的沿江设计带痕迹,景观生态着力缺乏的问题,禹迹岛公园项目借助原生林、新利体育补植林、人工片植林和特色景观林巧妙完成过渡带设计,完美实现从原生到人工造景的转换。

  设计对地上和地下空间进行了系统考量。针对地上水岸,通过视觉通廊的打造,在不破坏原生林边界的前提下,对其适当进行组团化梳理,如清理胸径小于10公分以下的乔木等,从而营造山水园林的艺术效果。

  景观团队    胡楚林、李威宜、Lemsic Arnel Manga、黄刚、张莉、李瑾、林伟水、侯英儒、蔡颂宏

  两江新区的嘉陵江开发由当地政府牵头,他们明确地传达了希望以更生态的面貌衔接河面和城市的愿景。与当地政府的愿景一致,我们设计团队也希望塑造一个柔软的界面来衔接河面与城市。这里需要变身为一个柔软的滨江公园去连接水与人,城与野;同时记录下嘉陵江的独特本真,写下她来自于千里江陵远古记忆,几十年工业侵蚀的近代印记和今天弹性永续的重归。

  我们希望基地能够重新诠释城市与自然的边界关系,强化人与自然的纽带:让自然生态可以被这狭长的空间里得到最大的弹性和自我修复;也提供都市人群在城市充满硬质和人造的环境中真正地接触自然,消压放松的心灵避难所;同时凸显城市独特文化历史提升市民自豪感。

  根据水位的涨落条件,我们对步道系统进行了分级设置,多功能主要步道设于海拔186米的高程,也高于年度高水位线米海拔可以确保使用者尽快地逃离城市喧嚣,进入静谧的自然环境。

  随着嘉陵江的涨落, 在不同时间、不同时节形成了不断变化的风景,让人类领略到江流恒变的气韵。江水涨期,主步道将成为一条临水长廊,而江水落期则是一道杉林幽径。4米的宽度也为多元的城市和社区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如自导式游览,沿江漫步,自行车健身,跑步运动等。

  主步道的铺装创意,来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黑白描绘的游鱼花纹,巧妙地重现鱼群聚集悠游的神态,顺延着蜿蜒而下的嘉陵江,陆上的游鱼与两岸行走的人们,共游于江边的主要步道,川流不息。

  在低于海拔186米的区域,我们设置了次级步道和大平台。步道侧的护坡被加固以帮助抵御江水涨落,大平台也采用坚固的材料及低冲击的构造,打造出春季低水位时的休憩平台和自然野座,成为人们溯溪捉蟹、野餐烤肉、垂钓戏水的去处。

  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 - 李淙钰, 余志勇, 饶毅, 艾明全, 季治纲, 伍庆

  重庆英才景观设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刘扬, 刘国翠, 向辉本文由:景观周 整理编辑,素材主要源于易兰设计、SWA、译地事务所、大观景观、Lab D+H SH、泽柏景观、东大设计、格境设计、新利体育毕路德设计

Copyright © 2012-2024 星空体育 版权所有